中医艾灸网

阿是穴

    阿是穴是针灸或推拿医师经常选取的穴位。阿是穴的位置确定阿是穴的方法是,大夫用力按压患者,当压到最痛的一点时,患者会大叫一声“啊”,此点即是。一般认为,阿是穴是患者发病时机体任何部位出现的压痛点。按、揉阿是穴,可使局部的气血趋于畅通,对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许多腰腿痛或肩颈痛患者都有体会,他们腰痛捶腰,腿痛捶腿,其实这就是利用阿是穴在治疗。
“阿是” 一词出于吴语,意思是“是不是?可是?”。实际上,阿是穴的意义并不只是痛处取穴,治疗方式也不仅是按揉一途。 早在唐代,著名医家孙思邈就在《备急千金要方·灸例》中对阿是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。这说明,阿是穴不一定是“按之疼痛”之处,还包括“按之快然”之处。同时提出了可以根据病情对阿是穴进行针刺或温灸。
基于这个理论,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,对阿是穴的选取方式及治疗手法做出有益补充,使阿是穴成为临床经常使用并且疗效显著的重要穴位。
目前认为,阿是穴在机体正常的状况下并不存在,它是一类在机体疾病情况下显示出来的临时性腧穴,且随病情变化而发生变化。机体疾病状态下,寻切按压肢体可发现这些“按之疼痛”或“按之快然”的特殊反应点。它们不一定仅存在于经穴或奇穴中,可以存在于身体的任何部位。
较完善的阿是穴取穴方式应顾及到“面”、“点”、“线”三方面。所谓“面”,指患者病痛之部位,成为医生寻找阿是穴的大概区域。所谓“点”指医生在“面”的范围内寻取的并经患者认同的敏感点,其特点是要询问患者:“阿是”(“是不是”),是否有“按之快然” 或“按之疼痛”之感。所谓“线”,指医生根据患者症状辨别该阿是穴之经脉脏腑的从属关系,在相关的经脉上寻取其他的反应点或敏感的经穴奇穴,亦为阿是穴。
除了按揉的手法之外,当阿是穴应用于肌肉筋骨的痛证治疗时,治疗途径多为针刺、放血等;应用于胃脘痛、腹泻等虚寒性疾病时,则多采用艾灸等方法。
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应用阿是穴进行自我保健。如看书或上网过久,眼睛感到疲劳时,可以点按常用的穴位风池穴和太阳穴,也可沿着眉毛用力点按,可起到醒神明目的作用。当头痛及颈部僵紧不适时,可以大拇指与其他四指交替在头上以手指点按,或在颈部的阿是穴处揉按。有慢性腰痛的人,可以以坐位姿势,双手掌贴于腰侧部,以中指和无名指寻找腰部阿是穴,并揉按之。注意用力要适度,以免损伤皮肤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,有皮炎及感染等疾患的人禁止点穴治疗。

阿是穴主要是指无一定的名称,无固定部位,无一定的数目,无固定的治病功能,即患处、痛点、病理反应点即为该穴。哪里有病就在哪里治疗。《素问》王冰注曰:“不求穴俞,而直取居邪之处,此类皆阿是穴也”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相关文章阅读

穴位查询

A:阿是穴 B: 百会穴 八髎穴 百里穴 膀胱俞穴 C: 承扶穴 承泣穴 承山穴 尺泽穴 D: 大椎穴 大肠俞穴 大敦穴 大赫穴 大巨穴 大迎穴 大椎穴 胆俞穴 第二厉兑穴 第三厉兑穴 E: 耳门穴 F: 发际点穴 肺俞穴 风池穴 风府穴 风门穴 复溜穴 翳风穴 G: 关元穴 关元俞穴 归来穴 肝俞穴 膏肓穴 膈俞穴 高血压点穴 H: 合谷穴 或中穴 行间穴 J: 脊中穴 颊车穴 肩根穴 肩井穴 肩外俞穴 解溪穴 睛明穴 鸠尾穴 巨阙穴 厥阴俞穴 K: 客主人穴 孔最穴 昆仑穴 口内点 L: 里内庭穴 梁丘穴 列缺穴 临泣穴 落枕穴 六华灸穴 M: 命门穴 N: 内关穴 P: 脾俞穴 Z:中脘穴 足三里穴 Q: 气海穴 期门穴 气舍穴 气穴 丘墟穴 曲池穴 曲垣穴 R: 人迎穴 日月穴 S: 神阙穴 身柱穴 三阴交穴 三焦俞穴 三阴交穴 膻中穴 少冲穴 申脉穴 身柱穴 神道穴 神门穴 神庭穴 肾俞穴 手三里穴 水分穴 水沟穴 四白穴 上仙点 T: 太白穴 太冲穴 太溪穴 太阳穴 太渊穴 陶道穴 天枢穴 天突穴 天柱穴 天宗穴 听宫穴 瞳子髎穴 头维穴 W: 外关穴 完骨穴 委中穴 胃俞穴 胃肠点 X: 膝眼穴 下关穴 小肠俞穴 心俞穴 血海穴 Y: 哑门穴 眼点穴 阳白穴 阳池穴 阳陵泉穴 腰阳关穴 腰俞穴 阴谷穴 阴陵泉穴 印堂穴 迎香穴 涌泉穴 俞府穴 下痢穴 Z: 攒竹穴 指间穴 章门穴 至阳穴 志室穴 治喘穴 治痒穴 中极穴 中脘穴 中渚穴 足三里 十二经脉: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足少阴肾经穴位图 足阳明胃经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图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 手少阴心经穴位图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 手太阴肺经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