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艾灸网

百会穴

取穴方法:
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,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,头顶正中心,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,来简易取此穴。(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,直到后发际正中点。)

主治疾病:
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:头痛、头重脚轻、痔疮、高血压、低血压、宿醉、目眩失眠、焦躁等。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,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,医学研究价值很高,本站涉及此穴的治病疗法有:穴道指压法治疗低血压、治疗圆形脱发症、穴道指压法治疗宿醉、增进耐性的指压法等内容。

经属:为督脉,为手足三阳、督脉之会,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。

1.生理特点

穴居颠顶,联系脑部:百会穴位居颠顶部,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;且百会为督脉经穴,督脉又归属与脑。此外,根据“气街”理论,“头气有街”、“气在头者,止之于脑”(《灵枢·卫气》),即经气到头部的(手、足三阳)都联系于脑。根据“四海”理论,“脑为髓海”。杨上善注说“胃流津液渗入骨空,变而为髓,头中最多,故为海也。是肾所生,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,下输风府也”。可见,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,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。百脉之会,贯达全身。头为诸阳之会,百脉之宗,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。穴性属阳,又于阳中寓阴,故能通达阴阳脉络,连贯周身经穴,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。

2.证治范围

醒脑开窍:治尸厥、卒暴中风等证。现代常与曲池、足三里三阴交、太冲等穴相伍,

治疗高血压、眩晕、血管性头痛等。

安神定志:治心悸、失眠、健忘等证。现代常与风池、内关、神门、三阴交等穴相伍,治疗神经衰弱、心律失常等疾病。

升阳举陷:治脱肛、泄泻等证。现代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肛;与气海关元等穴相伍治阴挺;与脾俞、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泻;与印堂、三阴交等穴相伍治遗尿。

通督定痫:治癫狂、痫症。现代多与大椎、人中、神庭、神门等穴相伍,治疗精神分裂症、癫痫等。

3.现代研究

针刺百会透曲鬓、前神聪、悬厘等穴,能够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得到改善,

使脑组织细胞有一定恢复。刺激百会、前顶、四神聪等穴,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大脑皮层中枢生物电活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。头痛患者脑组织含氧及血流量明显降低,针刺后改善了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,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。

【名称】:百会

【百会归经】:督脉穴

【百会拼音】:Bǎi huì

【百会国际标准代号】: DU20

【百会特点】: 死穴。 膀胱经。 督脉。

【百会定位】:在头部,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,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。

【百会主治】:头痛,眩晕,惊悸,健忘,尸厥,中风不语,癫狂,痫证,癔病,耳鸣,鼻塞,脱肛,痔疾,阴挺,泄泻

【刺灸法】:平刺0.5~0.8寸;可灸。

【百会描述】:
 百会穴 
 
  [穴义]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在此交会。
 

  [名解]
   1)百会。百,数量词,多之意。会,交会也。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。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顶,在人的最高处,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,故名百会。三阳五会、三阳、五会名意与百会同,三阳指手足三阳经,五会指五脏六腑的气血皆会于此。
 

  2)顶中央。此指本穴位于头顶中央,无它意。
 

  3)天满。天,天部。满,满盛也。天满名意指穴内阳气为满盛之状。理同百会名解。
 

  4)天蒲。天,天部也。蒲,古指草盖的园屋,此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卫外之气。理同百会名解。
 

  5)巅上。巅,顶也。上,上部也。巅上名意指本穴位处头顶,且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。理同百会名解。
 

  6)督脉足太阳之会。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之阳气汇聚而成,但以膀胱经及督脉传入的阳气为多,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。
 

  [气血特征]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充盛阳气。
 

  [运行规律]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传前顶穴。
 

  [功能作用]升阳举陷,益气固脱。

眩晕艾灸百会,速效!

眩晕是头晕眼花的总称。轻者闭目即止;重者如坐舟车,旋转不定,以致不能站立,甚者多伴有恶心呕吐、汗出等症状。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、脑动脉硬化、高血压、贫血、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均可表现为眩晕。

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,距前发际5寸处,约两耳尖连线的中点,属督脉、足太阳之会。别名:三阳五会、天满、巅上、泥丸官。

百会穴是百脉朝会之穴,有输出输入、宣通气血的功能。头为“诸阳之会”,“清阳之府”,又为髓海所在,凡五脏精华之血,六腑清阳之气,皆上注于头。百会为督脉穴,督脉通髓海,灸百会有通督醒脑之效,可疏通经络,清窍除眩。

重灸百会穴有加强升阳补虚,升清阳醒神之功。百会穴具有祛风潜阳,补髓益血,升清降浊之功能,消降眩晕的多种作用,所以为治眩晕的要穴。

案例1
马某,男,48岁,2007年6月12日初诊。主诉:眩晕伴耳鸣3天。3天前因家居装修劳累,次晨突现头晕目眩,如坐舟车,动则加剧,耳中蝉鸣,恶心,曾呕吐胃内容物两次,面色苍白,神疲乏力,失眠。

临床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。以镇静、发汗、利尿等药物治疗,疗效不显。于6月18日就诊,症状同前,舌质红翻尊白,脉细。

治以灸百会穴50壮(麦粒壮,直接灸)。6月20日二诊,诸症明显缓解,惟周身乏力,继续以上治疗。

7月6日因劳累眩晕复作,伴恶心呕吐,耳鸣如蝉,脉弦细,舌质淡。再以上法灸百会穴50壮,诸症悉除。年余未再复发。

案例2
刘某,女,24岁,1999年2月26日初诊。因人工流产后感染,肌注链霉素2天后,头晕目眩,耳鸣如蝉,唇面发麻,站立不稳,不易入睡,周身乏力,烦躁易怒,脉弦,舌淡红。诊为链霉素中毒症。即以灸百会穴20壮(麦粒壮,直接灸)。3月10日复诊,诸症减轻,再灸百会穴20壮后,隔3天灸1次,每次15壮,继灸2次。10天后诸症若失。

小结

例1 为美尼尔氏综合征。现代医学认为,本病由内耳迷路或前庭神经病变所引起。中医认为,本病发生与肝风有关,脉细、舌质红苔薄,当属肾水不足,肝木失养,肝阳偏亢,上扰清窍,经络阻滞而致眩晕。

例2为链霉素中毒症,辨证当属阴虚肝旺,加之术后气血亏虚,清窍失养,而致眩晕。《临床指南医案·肝风》云:“倘精液有亏,肝阴不足,血燥生热,热则风阳上升,窍络阻塞,头目不清,眩晕欲仆。”

以上两案病因不同,临床症状各有特点,但病机相同,均系邪犯清窍,气血壅滞,脉道气血运行不畅,阴阳失调,故异病同治。《千金翼方》云:“凡病皆由气血壅滞不得宣通,针以开导之,灸以温暖之。”温则气血运行通畅,神清窍明,眩晕自平。

临床体会:此法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远期疗效满意;而对链霉素中毒而致眩晕者,灸治应及时,如迁延日久,则疗效不显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相关文章阅读

穴位查询

A:阿是穴 B: 百会穴 八髎穴 百里穴 膀胱俞穴 C: 承扶穴 承泣穴 承山穴 尺泽穴 D: 大椎穴 大肠俞穴 大敦穴 大赫穴 大巨穴 大迎穴 大椎穴 胆俞穴 第二厉兑穴 第三厉兑穴 E: 耳门穴 F: 发际点穴 肺俞穴 风池穴 风府穴 风门穴 复溜穴 翳风穴 G: 关元穴 关元俞穴 归来穴 肝俞穴 膏肓穴 膈俞穴 高血压点穴 H: 合谷穴 或中穴 行间穴 J: 脊中穴 颊车穴 肩根穴 肩井穴 肩外俞穴 解溪穴 睛明穴 鸠尾穴 巨阙穴 厥阴俞穴 K: 客主人穴 孔最穴 昆仑穴 口内点 L: 里内庭穴 梁丘穴 列缺穴 临泣穴 落枕穴 六华灸穴 M: 命门穴 N: 内关穴 P: 脾俞穴 Z:中脘穴 足三里穴 Q: 气海穴 期门穴 气舍穴 气穴 丘墟穴 曲池穴 曲垣穴 R: 人迎穴 日月穴 S: 神阙穴 身柱穴 三阴交穴 三焦俞穴 三阴交穴 膻中穴 少冲穴 申脉穴 身柱穴 神道穴 神门穴 神庭穴 肾俞穴 手三里穴 水分穴 水沟穴 四白穴 上仙点 T: 太白穴 太冲穴 太溪穴 太阳穴 太渊穴 陶道穴 天枢穴 天突穴 天柱穴 天宗穴 听宫穴 瞳子髎穴 头维穴 W: 外关穴 完骨穴 委中穴 胃俞穴 胃肠点 X: 膝眼穴 下关穴 小肠俞穴 心俞穴 血海穴 Y: 哑门穴 眼点穴 阳白穴 阳池穴 阳陵泉穴 腰阳关穴 腰俞穴 阴谷穴 阴陵泉穴 印堂穴 迎香穴 涌泉穴 俞府穴 下痢穴 Z: 攒竹穴 指间穴 章门穴 至阳穴 志室穴 治喘穴 治痒穴 中极穴 中脘穴 中渚穴 足三里 十二经脉: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足少阴肾经穴位图 足阳明胃经穴位图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图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 手少阴心经穴位图 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 手太阴肺经穴